《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1/8/9 13:05:00|点击数: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独特性
郭燕来, 高萍美
(1. 上海大学 社科学院, 上海 200444;
2.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092)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在其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演进的。不同历史起点及社会条件,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路径、动力和方式上就必然会体现出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独特性。
群众路线的逻辑、意义与限度
杨成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系, 北京 100192)
摘要:群众路线是党的领导、群众观点和领导方法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在政党政治时代,群众路线的基本政治涵义是将“政治群众化”、“群众政治化”,以此凝聚和创造“集体意志”,并为政党提供延绵不绝的合法性支持。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路线对执政党而言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执政党也需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对待群众路线的内在缺憾,通过相应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创新主动回应群众的诉求。
国家发展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演化趋势
罗 健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摘要:国家发展模式有其一般含义外,还包蕴特殊的哲学内涵,它是普遍与特殊、稳定与变化、现实与理想、抽象与具体、适应与局限的辩证统一。国家发展模式具有独特性、开放性、互补性、实践性、依赖性等特征。其演化趋势,从具体国家或地区来看,主要包括生成、发展与消亡三种情形;从整个世界而言,主要包括传统模式的式微、特色模式的兴起、多样模式的并存三种态势。
城市基层权力变迁与社区治理的发展
——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
谢金林
(云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国家-社会关系决定着城市基层权力体系的建构,也决定着社区治理模式的构筑。街居制度建构了城市基层权力体系,解决了国家力量向社会渗透的问题,增强了国家的社会组织能力与秩序建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问题激增,街居制度无法再解决现代化的社区治理问题。当前社区制虽然对国家-社会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变革,提高了社会自我治理能力,但是国家与社会在社区治理过程相互合作、良性互动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解决,“强政府-强社会”的社区治理体系建构还远未完成。
中西文化优势互补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建设
王海英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在中西方文化优势互补基础上倡导先进政治理念,并针对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提出不同要求。对于前者应倡导进德修业理念,促进其从“家长”转变为“公仆”;对于后者应培育公民主体精神,推动其从“百姓”转变为“公民”。两种理念的树立,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同一互动过程。
儒学与网络伦理的理性回归
史婷婷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网络伦理是伴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应用伦理学领域延伸出来的一个全新课题,其理性建构不能忽视我国传统伦理资源尤其是儒学的积极参与,如其对人文精神的倡导、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以及它的某些伦理规范等,都与当今网络伦理建设的主旨相契合,通过现代性诠释和创造性转换,对于疏解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以及优化网络人文环境将大有裨益。
论儒家伦理法的价值生态及其现代互动意义
黄爱教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摘要:就哲学的辩证法而言,概念与理念实为精神的两面。儒家伦理法作为概念,定在于中华法文化中,具有文化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潜在。儒家伦理法作为理念,显现于社会现实中,具有会生态的合理性,是儒家伦理法的自在。儒家伦理法如何从潜在与自在互动中成为自为,自为地成为现代法治精神主体性的需求,是现代法治精神现实建构的历史性难题。只有对儒家伦理法进行生态转换,才能从互动中滋养现代法治精神。
庄子生命本位技术哲学的基本面向与内在理路探赜
赵玉强
(浙江大学 哲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在生命之道的统摄下,生命成为庄子技术哲学的价值本位。立足于生命本位,在自然之域,庄子对技术的探讨突破现实层面的矛盾张力,开示出超越之维;在社会之域,庄子对技术异化、技术道德以及技术的相关社会政策等问题予以沉思;在人生之域,庄子强调人当开掘技术的内在本己价值,提升生命之境界。庄子生命本位的技术哲学智慧具有淑惠当下的多重意义。
资本逻辑的批判与形而上学的超越
——马克思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批判思想探析
王 淼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独特之处。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层面上对产生形而上学的理论现实根源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了批判。通过对资本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抽象同一性的原则和特征,正是现实世界中资本的抽象同一性即资本逻辑的原则和特征在理论上或观念上的表现,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的这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从根基处颠覆了形而上学,对形而上学予以了革命性超越。
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失范的效应分析
——以马克思的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结合的原则为评价标准
周德清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社会转型期文化失范是指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处于一种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缺失及文化秩序的混乱无序状态。以马克思评价历史现象的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为评价标准,期望能进一步提高关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深度,从理论上回答当代中国人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和矛盾,为有关方面着手解决文化失范所造成的各种负面效应,推动社会顺利实现转型和文化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现代自我观与认同问题
吴玉军
(北京师范大学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
摘要: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成为了自我规定、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的存在者。现代性在极力凸显自我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使自我的行动失去了外在确定性框架的依托,使其成为无根基性的存在者,引发自我认同问题。将原子化、无负担性、无约束性的自我观转变为负担性、具有共享化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自我观,是从理论上解决现代自我认同问题的关键。
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
杨福泉
(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目前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欠缺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深钻细研的学术著作和田野调查民族志。而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存在沿途历史文物欠缺规范和有效的保护、沿线的重要历史遗址和文化圣境鲜有标识和介绍、茶马古道老人的口述极少被拍摄成影像资料、民俗旧器不断流失等问题。滇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各地应通力合作,制定统一协调的保护与开发的行动计划,用卓有成效的措施保护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于沿线各族人民。
文化资本与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
李秉文,赵利生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其目标在于通过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下乡村社会的地位痛苦问题,建立起平等、互荣、共促的新型城乡一体发展场域。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场域是一个多资本综合动员的过程,文化资本是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的现代化发展是推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本积累和实现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可持续发展特别法律保障研究
——兼议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立法完善
杜社会
(四川大学 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边疆安全的重要意义及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的人口安全危机,决定了对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特别法律保障具有必要性和价值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国家层面确立了特别保障原则,但经授权的地方立法保障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提高立法层次,实现国家统一立法,对人口较少民族、其他少数民族、 “人口特少”民族实行合理差别待遇,以切实保障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发展利益。
空间视角下的白族本主庙与村庄的宗教生活
张海超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对空间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原则,白族本主庙的选址与建设正反映了村民们的精神世界和宇宙观。本主庙宇是村庄的神圣空间,其中的建筑模式、空间分割和配置、神像布局反映了白族的神灵崇拜、洁净仪式与神庙空间的关系。村庄的居民在本主庙内共同操办仪式以维持一个相对完整的信仰世界,而跨村庄以及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联系也能从与本主庙有关的仪式活动中发现。
语际书写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传播
——以古彝文《阿诗玛》为例
巴胜超
(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汉文版《阿诗玛》搜集、整理、出版以来,古彝文《阿诗玛》文本的研究,在学术界就被逐渐忽略了。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书写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这些书写文本的保存者、翻译者、记录者、搜集地区、搜集时间、故事架构都有差异。而彝族文字自身的特点、毕摩间的世代书写和传承、毕摩对阿诗玛的加工创作,都是造成古彝文《阿诗玛》文本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传播,从古彝文《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形象看,塑造了一个多元的阿诗玛文化形象;从文化传播系统看,塑造了书写文化时代特有的文化传播系统;从阿诗玛文化的发展形态看,塑造了书写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并在差异中体现了彝文与口语的互动传播特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几点再认识
赵 刚
(延边大学 社科部,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再认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民族问题的几个基本点,即民族的历史性、特征性、平等性和发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必须破除“狭隘民族主义论”、“一族一国论”、“民族理论西化论”等言论。在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发展道路。
试论中国对印度的公共外交
——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访印为例
陈利君, 许 娟
(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 南亚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2010年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的访问除了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传统首脑外交和经济外交之外,对印公共外交成果同样显著。随着中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对印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中印互信水平,加深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鉴于目前中国尚无成熟的对印度公共外交体系,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对印度公共外交水平,使其作为首脑外交、经济外交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及人民间友谊的持续发展。
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实证研究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
贺京同, 冯 尧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实证研究发现,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负,转化前沿面倒退,行业间差距缩小,规模效率改善。不仅应该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应该关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主要有四个途径。其一,要控制科技成果与高技术企业数目的虚增,政府应形成配套的认定标准和体系。其二,要实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协同增长,协调发展多种产业,形成横向配套产业及纵向产业链;其三,针对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后的问题,我国应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重点开发新药特药与先进仪器设备。其四,科技投入应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适应,协调好各项投入之间的比例。
企业家、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
万燕鸣, 张英杰,李 卓
(1.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2;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销售分公司, 北京 100013)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企业要满足两个基本要件: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和企业家才能在企业利润的体现。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质,国有企业的改革路径正是企业家才能的释放过程,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隐性激励对企业短期绩效有一定的作用,在现有条件下激发企业家才能投入的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市场环境是优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国有企业;隐性激励;企业家才能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以中国不同时期立法演变为视角
陈广华,马 成,芮志文
(河海大学 法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中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实践证明,严格限制其流转的立法内容陈旧,立法资源缺失,与物权价值冲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法的价值和追求物权理念的需要。为了保障宅基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应将村委会确定为管理和经营主体,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建立流转强制登记制度。
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理论与政策
徐诗举
(铜陵学院 公共管理系, 安徽 铜陵 244061)
摘要: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针对外部性的矫正性税收与补贴以及“绿色税收转换”的双重收益。中国现行税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局限。目前应从资源开采、投资、生产、进出口、消费以及废物排放等环节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金融脆弱性度量方法与实践
朱莉莉, 张旭昆
(1.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2. 浙江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当前对金融脆弱性的度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度量框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对金融脆弱性的定义描述尚不统一,给统一度量带来了难度。现有的度量文献中,较多关注如何有效选择指标刻画金融系统的不稳定程度,而较少基于内在机理建立模型度量金融脆弱性。新近的金融脆弱性度量研究正在呈现由事后度量向事前度量发展的趋势。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范围也较为有限。从本国金融系统特征和最近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在借鉴国外度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事先度量方法对我国金融脆弱性进行度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环境管制看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
郭 将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
摘要:全球贸易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模式,即发达国家成为发展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依附在外围,在不平等的贸易体系中成为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的对象,并且承受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浩劫。按照这样的贸易模式发展,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将被透支。加强环境管制将是中国在贸易模式中重新定位的重要支点,应该切实采用适合中国增长特色的管制手段,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变化及营销对策
赵金蕊
(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随着经济的复苏,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逐渐远去,消费者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也势必发生改变。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变化及其原因,将有助于企业准确地把握市场,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慈善组织及其治理
——基于云南省H州的个案研究
刘 炜,何鉴孜等
(1.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2. 山东大学 威海分校, 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非制度性依附的固化和社会参与的不足是制约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两大障碍:前者蕴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不仅表现为政慈关系的外在样态,更内化为一种路径依赖;而后者则体现在政府一元支配的慈善运作模式中,使慈善组织带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将社会作为独立主体引入到新慈善模式的构建中,实现慈善运作由“一元支配”向“三方合作”的转变应是我国慈善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合理路径。而在政府、慈善组织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道教戊日禁忌成因及流变考
廖 宇,潘显一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道教戊日禁忌是指道士和信徒在天干为戊的日子,不上香、不诵经、不建斋、不设醮。该禁忌从早期的禁忌戊辰和戊戌演变为禁忌所有天干为戊的日子。其形成的早期原因是在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看来,戊辰、戊戌是天门地户关闭的时候,神仙要清理众人功过。此禁忌后期演变为禁忌所有的天干为戊的日子,一方面是因为“逢戊必禁”更加简单易行,另外一方面,也是受到民俗“戊不破土”的影响。
论传统典制之功效
——以土地为例
罗海山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典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典之长久存在,在于能够满足民间生活的多种需要,具有多重功效。对出典人来说,典制度满足了其不愿轻易失去典物所有权的愿望;典可以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筹措到较多的资金;典地的风险较小。对承典人而言,典买土地不需要太多的费用,从而可以取得较高的收益;通过典买方式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土地;分期付款可以缓解压力;承典人享有所有权之外的其他权能;典还具有取得所有权的期待利益。总体而言,典是比买卖更为常见的现象,它更能适应传统社会的发展。
宋人遗训中的丧葬观及其终极关怀
刘 欣
(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 历史文献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长辈利用遗言、遗嘱、遗书等形式对晚辈进行劝勉、训诫是谓遗训。遗训古来有之,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士人遗训中大量出现对儒家正统丧葬观的强调。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宋儒试图通过重塑儒家丧葬礼仪来重构宗法等级,以最终建立一个符合儒家礼治的社会来回应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
孙中山在东南亚进行革命活动的区位优势
张金平, 牛 嘉
(1. 云南民族大学 马列部, 云南 昆明 650031;
2. 云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要:海外活动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的主要内容,他在东南亚地区的革命活动具有范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内容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具有三个层面的地域区位优势,即地理相连的便利、共同历史使命的地区革命高潮、关注中国革命的东南亚华侨的支持。孙中山等人在东南亚的活动,给当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当代文学批评“蜜月”概念的起源与传播
罗长青, 颜芳艳
(1. 南京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3;
2.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不少批评家无意识地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当成是文学发展的“蜜月期”,他们在学术论文的分析当中运用了“蜜月”这个特殊的批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可以看出,“蜜月”所暗示的“和谐”关系,遮蔽了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忽视了文学创作所具有的自主性。这个批评概念已经事实上成为研究者评价20世纪80年代文学整体成就的重要障碍之一。
追求超越——“风格”的形式主义内涵
王建成
(济南大学 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西方形式主义突出对文学艺术形式的感受和体验,对内容说形成了很大冲击,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重新造成“形式的一元论”。 随着资本主义理性化进程加快,技术统治的反审美性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标准化,使人的感性遭到奴役。以苏珊·桑塔格为代表的后现代批评家以“风格”代“形式”,避免形式与内容的对立,其实质在于敦促人们摒弃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超越教化与快感的对立,超越理性认识,阐明了“风格”其实是一种追求感官愉悦的形式主义,是一种离形去智的天人合一。
中国图画书的形成与发展史
吴雯莉
(上海商学院, 上海 200235)
摘要:读图时代已成为一个时髦而又“强势的语词”,图画书而今已经成为各类出版社的主要选择类型。图画书的形式起源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引入中国。以20世纪20年代为起点,可用3个时期来分析图画在中国儿童文学及儿童读物中功能的演变和发展,并以此探讨图画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进而思考图画书在中国发展缓慢之缘由,为而今图画书的出版提供一个借鉴。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