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仕暄、毛家平: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时间:2021/9/29 15:04:57|点击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省最近召开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上,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必须担负好的重大政治责任”“要深学细照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从立场、品质、能力、意志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根源,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这场“思想革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类都必须尊重自然,人类的行为方式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第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协同共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从源头抓起,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推动形成内生动力机制,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第四,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归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生态环境治理之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第五,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执笔: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任仕暄 宣威市海岱镇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毛家平)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