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尹仑:“云南府博物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0/5/25 16:47:58|点击数:

  云南府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901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作为一家官办的公共机构,云南府博物馆归当时的云南巡抚衙门管理,地点位于云南育才书院。1903年育才书院改称高等学堂。1911年后,云南府博物馆直接归属于当时的云南巡按使管理,博物馆也搬迁至粮道街,是为当时清朝的粮道衙门旧址,后又搬至位于菜海子的经正书院中,这里曾经是云南官学培养高材生的地方。

  除了中国传统的金石字画、文玩碑刻展览以外,云南府博物馆还兼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功能,设有植物和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专门展厅和主题展览。在展览的同时,云南府博物馆还曾经开设自然历史和动物学的课程,因此云南府博物馆也是一座生态与人文相结合、展览与教育功能兼具的综合性博物馆。云南府博物馆对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府博物馆”展示的传统民族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云南府博物馆在展览中专门展示了传统而朴素的云南各民族保护森林环境的信仰和习惯法,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神林信仰。在展览中陈列出了镌刻有森林保护习惯法的石碑,并用文字解释说明:因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认为树头菜这种树木是树神,所以会在村寨附近的森林中树立警示用的石碑,以禁止人们进入和通过这一区域的森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他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在长期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关于生态环境的观念和信仰、习惯法和制度、传统知识和乡土技术等,成为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社会中都不同程度地客观存在着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生态习惯法和制度,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信仰、治理知识、管理技术、规范和法律,这些构成了传统民族生态习惯法和制度的要素。云南府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正是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生态习惯法和制度。这对对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发挥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二、“云南府博物馆”开展的生态教育和知识普及,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公众参与提供借鉴

  云南府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动植物标本、地理地质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展厅。在展览的同时,云南府博物馆还开设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自然历史和动植物学知识的课程。因此,在云南府博物馆除了传统博物馆的展览功能以外,还兼具教育、特别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云南府博物馆为了更直观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不仅展示植物和动物的标本,还开辟专门的展馆用于展示活态的鸟类与动物。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一百年前的云岭大地栖息生活着包括大象、猿类、孔雀、犀鸟和今天已经绝迹的犀牛、孟加拉虎、东南亚虎等在内的野生鸟类和动物,这使得当时的云南府博物馆有条件设立活态的鸟类和动物的展馆。为了让参观者和学习者直接感受生命和体验自然,云南府博物馆采取这种“创新”和“另类”的展览思路和教育方式,不仅大胆而且寓教于乐,时至今日对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的宣讲和教育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全民共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更要求云南各族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进来。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的普及与教育,因此除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学术著作之外,还需要开展更多接地气的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宣传。

(作者系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 历史、文献研究所 研究员 尹仑 )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