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泠泠 :守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时间:2020/4/28 16:52:08|点击数:

  ——从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云南从省情出发,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的新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路径,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一批强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工程,破解跨越式发展瓶颈。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绿色发展理念深植民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积极开展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和绿色创建、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要求,全力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洱海,位于大理市,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它北起洱源江尾,南达下关,长42.58公里,东西宽9.0公里,湖面面积为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属于高原湖泊,因外形如同耳朵,故名洱海。她宛如一轮明月,静静地仰卧在苍山与大理坝子之间,犹如“群山间的无暇美玉”。

  一、建设洱海生态廊道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大理各族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州委、州政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好洱海”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一是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了洱海保护水环境治理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依托保护洱海主线,建立洱海截污治污五大体系。包括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清水入湖工程体系和环湖生态缓冲体系。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洱海水质改善。二是2018年5月39日大理州人民政府正式向社会公布《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即蓝线是洱海湖区界线。以“2007年环湖洱海数字化修测地形图”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区范围界线划定。绿线即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以蓝线为基准线外延15米划定。红线即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以洱海海西、海北(上关镇境内)蓝线外延100米,洱海东北片(海东镇、挖色镇、双廊镇境内)环海路外侧30米划定。三是决定对洱海周边15米范围内的土地、房屋进行有偿自愿腾退。从本年内开始对环湖千家万户进行走访、讲解、宣传,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完成了环湖绿线范围内1806户生态搬迁任务。四是2019年下半年启动实施位于蓝线与红线之间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即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新建、改建环湖廊道主线总长129公里(它包括海西段46公里、海东69公里、海北段和海南段14公里),新建4个、改建2个水域监测管理站点,新建陆域监测管理站点11个,巡驻点10个。

  (一)、遵循原则,明确目标任务。

  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整体规划、系统治理”的原则。紧紧围绕“净化入湖污染、提升洱海水质、确保水源安全、改善洱海生态”。

  (二)、建立完善机制,保障项目推进。

  实施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是大理市生态可持续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洱海水生态系统抢救模式下保护治理的重大举措。2019年成立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指挥部、环湖各乡镇分指挥部,有效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层层压实责任。

  (三)、五级联动,确保稳步推进。

  通过州、市、镇、村、组五级联动,社会各方努力,共投入施工人员2300余人、各类大型机械400余台,24小时三班倒施工,截止2020年1月,完成了52公里洱海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建设目标任务中洱海西线下关至喜洲段30.4公里,海东线天镜阁至洱海公园段21.6公里水稳层和底层沥青铺设、污水管道埋设、强弱电管道安装。完成整理地形2600亩,种植苗木0.6万株,移栽3.95万株。完成洱海生态廊道下关镇阳南溪至大理镇才村码头段12公里人行道、自行车道的铺设。完成生态廊道体验驿站、智慧系统、标识标牌、环卫等附属设施建设,如投入300辆自行车、8辆电瓶车,建立250人的管理维护团队,完善智慧式、便民式、景区式体验服务。

  (四)、构筑湖滨带重要防线

  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属于环湖生态缓冲体系,是洱海保护体系最后一道污染物拦截防线,也是生态安全屏障。一是通过将绿线以内的居民等人为干扰源永久迁出。修复和完善已经受损的湖滨缓冲带,使其恢复自然生态功能。二是通过采取建设沟渠湿地,排除污染物,形成污染物拦截带,构建生态屏障。三是通过建设生态监测廊道,加强监测管理,打造生态、低碳、环保、康养、智慧于一体的环湖绿色廊道系统。

  二、洱海清、大理兴

  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洱海将恢复湖滨带自然净化的生态系统功能。修复湖滨缓冲面积763公顷,恢复村庄段海岸线32.4公里、郊野段海岸线22.8公里。恢复侵占湖面积17公顷,扩大湖区面积10公顷。生态廊道是洱海最后一道生态屏障,2020年10月前,将全部完成环湖129公里生态廊道建设总任务。洱海生态廊道将呈现沙滩、湿地、草坪、坡道、灌木林、健身骑行道、慢跑道,生态景观绚丽斑斓,水清岸绿、鹰飞鱼跃。项目建成后,人民群众将共享生态、宜居、优美、健康的大理绿色生活空间,共享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果,促进文旅繁荣发展,推动大理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玄万古琴。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是跨时代的高原湖泊修复治理样本,它不失为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它犹如一幅展开的画卷,在云岭大地熠熠生辉。

 (作者系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 研究员 杨泠泠 )

 

来源/作者:云南网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