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章忠云:把握“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内涵和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1/9/30 8:56:06|点击数:

  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从中华民族的演进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实体性特征出发,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目的、路径、方法,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历史与现实的照应、方向和道路的把握、制度和实践的重点。

  一、“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伴随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发展轨迹独特的历史共同体。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是从秦代以来就开始逐渐形成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1988年,费孝通先生对中华民族作了这样的论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对中华民族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可以说,中华民族是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和现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和实体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沉淀,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就已经共同开拓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两千多年来,尽管有分裂、有纷争,有兵戎相见,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始终是各民族追求的目标,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比如,汉代设西域都护府经营新疆、开发岭南、昭君出塞,唐代设置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文成公主进藏、边疆呈现“一半胡风似汉家”的景象,元代凉州会盟、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明清两代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明代瓦氏夫人抗倭、清乾隆皇帝在承德兴建庙宇接待班禅、欢迎土尔扈特万里东归,这些都反映出各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都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最高政治目标,都为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两千多年时间里,伴随各民族间频繁的互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始终休戚与共的一个整体。特别是近代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形成政治上的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共同行动,思想上产生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意识存在。

  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各族人民在共同抵御外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命运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实践,让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让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敌入侵的事实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共同命运的维度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不仅凝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发展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连在一起,在沉浮跌宕的历史进程中凝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想象和建构的,而是历史发展延续的实际结果,伴随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也随其产生和发展起来,并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代表性理念。

  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存续的思想基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合二为一,而是具有从认识上内在转变的过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们面对的形势复杂而严峻,不仅有来自国际上的风险和挑战,也有来自国内的风险和挑战。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遏制中国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的战略,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利用台湾、新疆、西藏等问题设置各种障碍。特别是一年多来利用新冠疫情大搞新冠肺炎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持续改善和彻底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关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关国家的稳定统一、事关国家的命运前途。民族工作领域出现了诸如过度强调民族个体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淡薄、国家认同意识淡薄,甚至利用民族问题分裂国家等不同情况。面对国家、民族问题的新变化,我们的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也因时因情发生了变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上强调的:“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与“共同体”加在一起,强调的是共同的精神、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命运。不仅包括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56个民族群体,又包括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国家主权为核心凝聚而成的国民,即具有国家形态的共同体。从理论上看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我们的民族工作从国家建构、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不仅需要解决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把解决思想意识形态的问题作为重点来抓,以构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那用什么来解决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来实现我们的整体利益。毋庸置疑,我们需要一个有着灵魂意义的能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作为历史实践和反映在人们心理的思想观念,以意识存在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具有超越时空、民族、个体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存续的思想意识基础。“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作为历史实践的反映,其所蕴含的守望相助、共御外侮、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甘苦与共、共克时艰、团结友爱、同心同德、携手奋斗、捍卫民族独立自由的内涵,正是指引我们思想意识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只要我国各民族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也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三、“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基础

  “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精神等主观层面的认知,它在历史实践中形成,也是历史实践者对实践的体验和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人们不同的实践存在,就会形成不同的认同体验和心理意识。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提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这表明要塑造内涵更加深厚、内在联系更加牢固、作用更加强大的共同体来巩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利益,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序发展和矗立于世界舞台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这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形成强有力的国家认同,这就要求国家内部要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要有整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思想的提出,为破解这一核心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建构“民族精神共同体”,民族精神共同体不同于族裔性质的民族精神,而是与国家建构、国家治理、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共同体观念的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层面的存在,包含很多具体内容,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我意识、命运意识、发展意识、团结意识等等,从实质上讲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56个民族对这个共同体的情感、信念和想象,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和对未来的想象。认同和想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持续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若要落在实处,那就必须全面、深入促进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从认同的角度讨论共同体,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下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其理论的最终指向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不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历史实践、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意识形态上这些历史经验可被概括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政治立场,反映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是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对国家的认同理念。自中华民族这个实体开始形成并被各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认同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开始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让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认同和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自觉地认同、归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

  “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续的思想基础,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和合提供了团结一心的精神支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则提供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基础。

  总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出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历史与现实的照应、方向和道路的把握、制度和实践的重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崭新理念。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加强民族团结之魂、提升民族凝聚力之根。把各民族维系在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的,有着无数条纽带,“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命运纽带。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华民族更应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

  (执笔: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民族学所研究员 章忠云)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