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博:统筹实施基建投资 拉动经济平稳发展
时间:2020/5/6 11:19:4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件大事,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双十”工程和“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投资拉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领会精神,迅速反应
云南省各地迅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在实施“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和“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工程,提出实施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双十”工程是全国较早提出的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稳定经济的省份。“双十”工程包括10个在建项目和10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约3.6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总投资约1.6万亿元,新开工项目总投资约2万亿元,都是云南未来几年的重大项目。主要聚焦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五网”基础设施领域中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带动作用,并且单个在建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亿元、新开工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0亿元的重大项目。在建项目包括滇中引水、渝昆高铁、玉磨铁路、能通全通工程、昆明机场改扩建、九湖保护、区域医疗中心、昆明国家物流枢纽、乌东德电站送电、大瑞铁路;新开工项目包括昆丽高铁、昆明第二机场、沿边铁路、“互联互通”工程、滇中城际铁路、大滇西旅游环线、沿边高速、跨境电网和智能电网、5G网络全覆盖、多式联运物流网。
势在必行,勇于担当
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为社会提供基础性产品或服务,产生外部经济和乘数效应,直接或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适当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够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还可以引致更大的投资需求。在新建和维护经济基础设施的时候,通过增加原材料、技术、服务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在短时间内拉动内需,提高就业率。
加大交通运输、通讯、仓储及邮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可减少生产和交易环节的成本,减少企业库存,增强企业周转能力,降低企业发展风险,促进资源流通,进而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及服务水平,增加区域总产出。完善经济基础设施还能增加相关产业链上总的需求量,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增加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经济在高速增长区间运行,增速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但也要清楚认识到云南总体发展水平还是处于全国发展相对滞后的位置,低基数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从支撑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来看,云南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消费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有限,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云南投资规模快速扩大,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虽然新近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效益的下降不能完全等同于投资重要性的下降,投资拉动仍高于同期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次疫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云南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出现了崩塌式下跌,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产业恢复需要很长时间,短时间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尚需时日,而在对外贸易又是负拉动的情况下,投资仍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仍会在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投资拉动依旧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
云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较多,刚性的投资需求较多,尤其是以基础设施覆盖为重点的领域,与全国的差距非常大。这就要求要根据实际需求,做好政策引导,加快推动投资转型、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打好组合拳,实现精准投资可以在优化供给结构、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基础支撑、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等领域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瞄准短板,精准发力
“双十”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聚焦云南省基础设施领域短板的精准发力,重大工程项目涵盖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环保、电力输送、物流基础设施、医疗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5G通信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一方面通过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可以使云南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云南省构建快速、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投资需求效应和投资供给效应双重效应来实现。从需求角度,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运用货币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和钢铁、水泥、电力和支付工资等,从而引起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大量需求,带动国民经济中需求总量的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6000公里,排名全国第12位,高速公路网密度1.52公里/百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24位,仅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35%左右,与高水平的“外联、内畅、互通”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要求还不匹配,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具有巨大需求。
从供给效应来看,投资项目建成投用,会扩大社会生产能力,通过生产劳动,再生产出新产品提供给社会,从而带动国民经济供给总量增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放眼全省,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逐步补齐了云南省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昆楚大铁路干线开通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运营效益最好的高铁线路之一;九大高原湖泊综合保护治理工程,将全力支撑彩云之南绿色发展;智能电网建设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和推进“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云南在这个阶段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双十”工程,是在分析了全省基础设施现状、需求的基础上,旨在实现一批重大项目接续开工、快速推进、不断竣工投产,促进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构建快速、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如果说“双十”工程是新冠肺炎疫情逼出来的应急药方,那云南省持续实施多年的“四个一百”重点项目,以及“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行动计划,就是一直维持云南省经济良好运行的经典秘方。近日,云南省又适时启动实施2020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计划,2020年“四个一百”重点项目拟安排525项,总投资超5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主要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同时,省发改委结合应对疫情提出的医疗应急补短板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增补一批重点前期项目,形成2020年版“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在继续谋划储备“五网”基础设施等传统重点领域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社会民生和疫情防控重点生产企业能力提升及新产业、新业态方面的投入。
在全省加大投资促进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省政府提出了明确思路。农业要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推动茶叶、蔬菜、水果、花卉、生猪、中药材等产业实现新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工业瞄准产业链顶端集中发力,加强与国际顶尖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保持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旅游投资要聚焦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面向国内外一流文旅企业精准招商引资,加快大滇西旅游环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世界级、定制型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产业全面转型升级。能源投资要加快在建电站和智慧电网建设,把能源优势转化为高端材料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数字经济投资,要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动能。生态环保投资要统筹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和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等。同时提出对水利、房地产、教育、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政策先行,保障有力
云南省基础设施投资既能在现阶段达到稳经济的作用,又能在未来实现补短板的效果,需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起点“高”,新兴产业培育投资思路“活”,资金筹措渠道“多”等几方面下功夫。
做好宏观调控
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政府应继续发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非生产性、社会性基础设施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处理好增量、减量和存量的关系,着眼于新增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能做好加法,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做好减法,不断盘活存量资源做好乘法,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用。根据发展条件变化,适时调整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和层次,避免盲目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挤占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生产要素投入不平衡,抑制经济增长。
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规划盘子,用好用足财政、金融、税费等优惠政策。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注重政府投资的承受力,尊重企业投资的市场规律,扩大民间投资,避免脱离政府财力实际、脱离市场规律、脱离群众需求投资。政府向民营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支持、减税降费等政策,根据当前市场环境,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向民营企业定向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基建领域,借由PPP等模式让民营企业能够得到更长期、更稳定的预期利润,将短期稳经济与长期促改革结合起来。对部分民营企业主导的重大项目,在审批流程上可以尝试开通“绿色通道”,银行及资本市场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在制造业及基建领域中长期投资的融资支持。
强化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联合办公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立项审批、规划调整、用地保障、环保审批、政策处理等问题,采用会审方式,联合办公予以集中解决。对重大前期项目涉及的建设用地、资金、规划、生态环境、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且本地不能解决的,应会同有关部门“一事一议”,提出意见逐级上报解决,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 博 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2020年第5期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