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娜:推进物种保护 云南在行动
时间:2023/3/3 15:08:20|点击数:
3月3日是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中国的宣传主题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层面,物种多样性决定着物种间食物链的复杂关系,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2年12月15日他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再次强调:“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约占全国种类数量的48.1%,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野生植物有212种。按保护级别统计,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85种。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共计386种,约占全国种类数量的56.12%。按保护等级统计,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7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89种;按动物类别统计,哺乳类68种,鸟类257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5种,昆虫37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物种保护的成效显著,全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分别达到83%和77%。亚洲象增长到300多头,滇金丝猴增长到3300只左右,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云南之所以能在物种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和“政府+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N”的多方参与保护模式的实践,这两方面的重要措施,也为今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中国主题提供了“云南智慧”和“云南经验”。
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的践行
“极小种群物种”的概念是在云南省首先被提出的。极小种群物种具有种群数量少、种群规模小、生境脆弱、易受扰动、极度濒危、濒临灭绝等特点。亚洲象、绿孔雀、巧家五针松、漾濞槭等都属于极小种群物种。“据估算,一个物种的灭绝,将会造成10至30个相关物种的生存危机。”因此,早在2005年,云南省就向国家林业局建议采取行动,保护极小种群物种。
2010年,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极小种群拯救保护行动,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了“基于种群管理的物种保护理念”,围绕112个保护对象,建立了包括种群调查、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种群恢复与重建等的保护体系,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原则与方法》。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共列出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标志着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成为国家工程得到有效推进。2015年,环保部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其中包括极小种群物种。2018年,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被纳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保护。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家明确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项拯救纳入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云南于同年确定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2年版)》,和编制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
多方参与物种保护模式的运用
经过多年摸索,云南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参与模式。与多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传统方式不同,该模式强调通过对种群数量、规模、结构和动态等的调节与管理,实现物种长期延续目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到社会公益组织,乃至当地社区的多方参与物种保护的体系。
在多方参与联合保护野生物种的新模式中,云南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省发改委、科技厅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争取省级财政投入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预算资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基金;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公益组织合作;鼓励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参与,通过提供优质的支撑服务保障,吸引大量科研力量向物种保护研究倾斜,进而带动社区民众积极行动,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极小种群物种的良性模式。例如,2019年7月15日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汇集省内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的力量,聚焦滇金丝猴巡护监测、栖息地廊道建设、社区公益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公众参与和网络运营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为中国旗舰物种保护积累经验、树立典范。截至2022年底,成员单位由13家发展到28家,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累计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8400亩,滇金丝猴群数量从17群增加到24群,个体数量从不足2000只,增加至3300多只。多方参与的全境滇金丝猴保护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2022年12月,作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优秀案例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向全球宣介。
十余年间,云南省以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为抓手,积极探索极度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与方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论和行动模式。当前,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只有“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才能促进种群平衡,为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实践经验。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 马颖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