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然:以敬畏心、进取心、包容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2/8/15 9:04:41|点击数: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中华文明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得到大力弘扬,为我国从整体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进取、心怀包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怀敬畏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面对祖先留下的瑰宝,我们要长存敬畏之心,以敬畏历史、敬畏祖先、敬畏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构筑中国人固有的精神家园。唯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生命的方向感,从容自信地面向未来,也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迸发出新的活力。事实上,敬畏传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为宝贵的文化涵养。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传统的观念和主张,至今都对中国人大有教益,拓展着我们的视野,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到“口诵而得其教,心维而明其旨,体行而匡其道”,才能辨别真伪,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群众,使中华文明远古的源头绵延不绝、川流不息,使中华文明不断疏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怀进取心,汲取文化历史沉淀。在人类历史上,只有那些经得起考验的、优秀的、有益的、堪称时代精华的事物,才能在文化激荡中沉淀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经历了五千多年时光洗礼沉淀和孕育出来的精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法自然”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追求“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提倡“以天为则”“为政以德”“天下为公”等理念。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大一统”理念,既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讲究和合、崇尚仁爱、崇尚正义、注重礼仪、亲仁善邻、坚守诚信、以人为本、推崇善政、追求统一、向往大同、希望和平等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重要启示,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进取,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史为鉴,从历史文化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断增添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万古常新的文化力量。
怀包容心,永葆文化生命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回答:“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思想结晶的集中体现和永葆生命活力的精神支点,始终彰显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内在特质。中华文明从形成伊始,就具有浓厚的开放性、包容性。黄河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以开放姿态汲取其他区域文明的先进要素,在兼收并蓄中缔造出灿烂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中坚力量。历代中原王朝以“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胸怀,包容和善待不同文明的有益成分,并将其表现在社会伦理、国家治理、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中。在睦邻友好、天下一家观念导引下,中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了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中华文明在学习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放中成长,在包容中发展,在借鉴中丰富,为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注入了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需要怀有包容之心,树立和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我们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性机遇,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展示中华文化蕴含的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只有心怀包容,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才能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发端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厚流光;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发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牢牢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以敬畏心、进取心、包容心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阐释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执笔: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哲学所副研究员 哲学博士 邵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