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梁初阳: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3/2/15 17:26:24|点击数:

  2023年2月1日至2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率队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调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王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的省委办公厅综合调研一处党支部活动,专程前往“西畴精神”展览馆,听取党的二十大代表谢成芬等西畴先进模范的现场讲述。王宁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接续奋斗、实干兴滇。今天的云南正在爬坡过坎、奋发图强,更需要赓续“西畴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强不息、奋斗拼搏、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铸就光辉的“西畴精神”。重温奋斗历史,感悟精神伟力,汲取奋进力量,新时代“西畴精神”正激励着无数云岭儿女勇毅前行。

  一、自强不息 奋斗拼搏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20世纪40年代防守占领越南的日本侵略军,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西畴一直是祖国屯兵积粮、护卫边疆的要地。70年代至90年代,为保卫南疆国土,西畴人民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支前参战,为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直到1992年,全县工作重心才从“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来,比内地整整晚了14年。

  当西畴人民开始大力建设家园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老、少、边、穷、山”是当地社会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西畴县地处我国石漠化核心区,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99.9%是山区,75.4%是岩溶区,群山裸露,怪石林立。石漠化区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很难修复,被称为“地球癌症”。一位到西畴考察的外国专家曾因此断言:“西畴县相当部分地区已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中蚌谷乡木者村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区域,当地摸石谷为严重石漠化地区,这里乱石成堆,土地零碎,连一亩大的平整土地也没有,石旮旯里的小块田地,天干跑水,下雨跑土、跑肥,土层又瘦又薄,只能种点包谷,栽种和薅锄多数是用手、镰刀在石旮旯里硬刨,辛劳一年,一亩地仅能收获一百公斤左右的包谷。村里一些人家不到过年就断粮,拿着口袋到处找粮借粮,木者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口袋村”。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西畴人民自强不息,努力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西畴县委、县政府和蚌谷乡党委、政府提出在木者村摸石谷片区开展炸石造地试点工作。在木者村群众动员大会上,部分群众对炸掉、搬出石头后在上面填土种粮的方案缺乏信心,七嘴八舌议论说:“祖祖辈辈都斗不过大石头,我们这些人能斗得过吗?”觉得这件事情费时费力,成败难说,不敢干,也不愿干。当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吹响后,部分群众并没像想象中那样紧紧跟上,他们对于能否摆脱贫困仍心存疑虑,因而等待观望,此时西畴县的党员干部们意识到,消除群众思想上的顾虑,并不是开几次会就能解决的,“说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党员干部们带头行动是最好的号召。最后,木者村党员干部们商量后带头表态说:“搬家不如搬石头,再也不能这样苦等苦熬下去了!得向大石头要地,向石旮旯要粮。祖祖辈辈没做过的事情,我们要带头去做,为子孙后代做出个样子来!”党员干部们奋斗拼搏精神极大带动了身边的群众,为了在石旮旯里求生存,大家决心要跟大石头斗,叫石头搬家让路,通过“炸石”拼出一条活路,好让我们种地产粮,有饭吃,有衣穿!

  二、不等不靠 苦干实干

  当年的西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对于摸石谷炸石造地工程的支持,主要是下拨炸药、雷管等物资,虽然条件艰苦,木者村的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决心自力更生完成此项艰巨工作。1990年12月3日,木者村老辈子村民都记得特别清楚,这天蚌谷乡副乡长王廷位与木者村刘登荣等几位基层党员背着县、乡补助的雷管、炸药,来到摸石谷的山梁上,拿炮杆一杆杆打好炮眼,填满炸药,炸响了“西畴精神”的第一炮。多年后回想起往事,王廷位老人还十分感慨,他说:“我炸响炸石造地第一炮,其实是县里让我这个党员干部用行动做群众的工作。当时白天我带领全家炸石垒埂,用行动感染群众,晚上开群众大会,用语言说服启发群众,消除他们的种种疑虑。”

  摸石谷第一炮可谓石破天惊,木者村群众改造自然、摆脱贫困的斗志被激发出来,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小小300多人在摸石谷中没日没夜地苦干实干,到最后没钱、没炸药了,他们就架起柴火将石头烧酥,用凉水浇裂,再用錾子、铁锤、铁钎一下下砸开,把炸出的石头一条条砌成石埂,再一担担挑土来填。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造出木者村也是西畴县第一块人造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台地。全村人看着造出的台地地埂平直规整,田中的土层又厚又肥,再也不会天干跑水、下雨跑土跑肥,眼睛都亮了,这可是属于我们木者村人自己的、有史以来最大最好种的一块地!此后大家信心更足、干劲更大,经过105天的艰苦奋斗,木者村干部群众在这里建造了“三保”台地360亩,全木者行政村共计660亩。

  炸石造地当年,木者村群众就在“三保”台地上种了玉米和烤烟,经过有关部门测产,玉米亩产高达1200斤,经济作物烤烟亩产是400斤。仅用一年的时间,木者村群众就吃上饱饭,从此再也不用靠借粮过日子了,而且也有钱用了,一举摘掉了“口袋村”帽子。之后数年里,木者村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继续坚持炸石造地、修人畜饮水池、修灌溉池和改造茅草房,使原来破破烂烂的茅草房全都变成了瓦房或砖混房。于是,原来想搬家的人家不搬了,一些已搬出去的人家搬回来了。搬家还不如搬石头!这就是“西畴精神”的雏形。

  炸石造地的热潮很快从蚌谷乡席卷全县,不仅让木者村、蚌谷乡、西畴县人解决了吃饭问题,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还流传下来一个个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1995年12月,云南省扶贫工作会议在文山州召开,全体与会者到摸石谷参观后,都被深深震撼了,从此“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开始在文山、云南及全国各地传扬开来。

  三、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治理新路,把一片片怪石林立的荒原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人类绿洲,特别是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猕猴桃、柑橘、中药材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把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闯出一条在石窝窝里创造奇迹的致富之路。在西畴精神发源地木者村,越来越自信的各族群众还吃上了“文化饭”,村两委带领群众在民族文化上注入“创新力”,借鉴民族特色文化,深度挖掘民族“特产”,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品,打造本地民族文化品牌。如今,木者村将壮、苗民族文化制作的特色产品畅销全国,成为众多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西畴人民改变命运的故事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不仅在于脱贫摘帽的成果,更在于他们依靠自身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做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以实干、奋斗、敢于担当和勇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西畴精神”,经过长期的传承和沉淀,如今已经成为一面光耀四方的旗帜。

  进入新时代,“西畴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2020年,云南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新时代“西畴精神”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并指出:新时代“西畴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全省人民持续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西畴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学习西畴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品质,自强自立,埋头苦干,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学习西畴人民迎难而上的进取意识,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学习西畴人民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锐意进取,主动求变,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学习西畴人民担当作为的主人翁意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2022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共云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在昆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提出:云南要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奋力赶超、后来居上,在强国复兴伟业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蓝图已经绘就,号角正在吹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西畴精神”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系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梁初阳)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