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间:2021/8/10 9:25:4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它由一个初创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成长为拥有党员9500多万,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它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面对各种艰难曲折,依然能不断壮大,屹立不倒?为什么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却能自我纠错、自我革命?为什么能始终赢得人民拥护,获得民众爱戴?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任何一个政党都要有明确而坚定的宗旨与使命。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让人奋不顾身地去追求心中的梦想和目标,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鲜明地指出了共产党人服务的对象,回答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全心全意”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标准,只有全心全意而非三心二意或半心半意,才能获得人民的充分信赖、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也是其为政合法性的根基。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早期纲领性文件就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党的早期理论家恽代英1922年就在《民治运动》中提出了“为人民的奋斗”、“我们为人民的奋斗,总要有人民的联合,在背后作有力的后援。”毛泽东在1925年发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时将革命的奋斗目标定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为人民谋幸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对“为谁服务”做出明确的表述,“工农劳苦民众占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属于大众的,它应该为这百分之九十的人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发表讲话也指出:“文艺是要服务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1944年9月5日,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系统地、全面地阐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久,毛泽东在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员工的讲话中第一次将“全心全意”四个字加在“为人民服务”前面,他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次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党的第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全面、系统的论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唯一宗旨”,并写入党章,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新的概括。一方面,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他还创造性地把“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具象化为“人民满意论”: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根本衡量尺度。只有让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才能说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得牢、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好。此后,“三个代表”提出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基础,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无疑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指明了新时代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共产党人始终恪守的忠实信条,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它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一根红线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始终。正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要使党的一切工作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站稳人民的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站稳人民的立场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在进行物质生产的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是承担着物质生产和代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角色;而所有的科学、文化、艺术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各种生产实践,人民群众同样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力量以及阶级斗争是变革生产关系、更替社会制度的根本途径。因此,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充当着“助产婆”的角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地位的阐述强调了人民群众主体性,从本质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的立场。
站稳人民的立场,首先要树立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的观点。回顾百年党史,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凡是相信群众重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时期,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从胜利走向胜利;“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相反,如果畏惧人民群众,不相信群众的创造力,搞“关门主义”只会使党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其次要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观点。人民群众蕴藏巨大的智慧能量,智慧来自于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制定正确科学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就是要强调深入到工人阶级中去,深入广大劳动群众中去,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从他们的革命实践、生活实践中深化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现状的认识。毛泽东要求党员干部与知识分子要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党的优良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群众的愿望和需要,以形成和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就是一个加工工厂,需要充分数量和质量的人民群众的意见作为原料,才能加工出好的产品。“从群众中来”,包括两个相互联结的环节:其一,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群众,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掌握足够的和真实的材料,切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其二,党员干部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己经取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已经形成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拿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变为群众的运动,并在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既是实行政策的过程,又是检验和进一步完善政策的过程。只有在群众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知道哪些政策确有成效、哪些政策应当修正。
任何一项正确的方针、政策、计划、办法的制定,都不可能只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次具体过程来完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农村实行的从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制再到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以及多种形式所有制,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好诠释。正是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采取了符合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改变了农村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三)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这一事实;要把关心人民的所需所想,维护人民应有的利益和权利,使人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作为党根本立场和原则。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没有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的自然延展。
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追求“富强”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目标,只有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夯实经济基础,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目标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文明”是国家的文化建设目标,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目标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要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建设目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目标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和谐”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目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目标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是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产品,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目标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都不会改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最可靠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无一不是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开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党取得巨大成就的制胜法宝。历史和未来也必将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党永葆初心使命、获取不竭动力、取得更大胜利的源泉。
(执笔: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哲学所研究员 刘欣)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