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素芬、邹雅卉:尽显大国担当 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时间:2022/11/15 15:35:07|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奋进号角。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基础是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党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国粮仓的根基一步步夯实。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一、藏粮于地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
(一)严守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在我国,耕地是稀缺资源。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修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严格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做到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全面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升质量。2012年8月,国土资源部公告:我国优等、高等级耕地不足耕地总量的三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国家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区域,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深挖粮食增产潜力,着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让更多农田变良田,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阵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2021年,全国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9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到2022年末,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昔日的“望天田”今朝变“吨粮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支撑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连年丰收。
二、藏粮于技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我国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子种出最好的粮食,为粮食增产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我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引领发展。成功研发了一系列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的农业品种,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杂交水稻研究世界领先,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比常规稻增产约20%,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中麦895、农大1108、农大5181等一批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每年推广应用7000多万亩次,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体系集成应用,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把玉米大豆争地关系变为兼容发展,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做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实现一地双丰收。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绿洲。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耐盐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亩产505公斤,品质达到优一级。强化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大力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6亿千瓦,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率分别超过85%、90%和97%。我国农业科技整体研发实力已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对实现粮食安全的支撑引领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
(二)实施种业振兴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作为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强调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我国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加快实施农业育种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目前,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增至216个。我国粮食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良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7%,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确保粮食生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稳步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6.2万个,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三、保障措施
仓廪实,则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永恒的课题。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一)压实地方责任
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根本保证。我国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属地主体责任。从讲政治的高度把粮食安全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一起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实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等。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稻谷和小麦库存量超过一年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粮食应急保障圈已建成,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春风化雨润“三农”。我国农业连续丰收的最大因素在于政策有力,从2013年至2022年,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中央始终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加强财政支农力度。种粮好政策接连不断,一项项极具针对性的精准惠农政策,为加快推进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让粮食安全更安全。2022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一如既往地把支持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优化种粮补贴政策,健全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框架。针对农资价格高企的问题,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两次发放农资补贴合计300亿元。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落实好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实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兜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国家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所有产粮大县全面推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基础上,又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国家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智慧铸就大国粮仓,尽显大国担当。粮稳则天下安,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趋势没有改变,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道路成就中国饭碗,今年粮食产量有望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国粮仓稳,高质量发展底气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用一个又一个丰收,彰显了中国饭碗的底气和分量。
(执笔:吕素芬,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邹雅卉,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