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朱佶丽:云南深化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时间:2022/9/21 9:05:56|点击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近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相关职能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云南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回顾

  (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工作

  云南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起于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云南省从以下四个方面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工作: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3.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4.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

  (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试点活动

  2020年12月,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云南省教育厅“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试点活动”(以下简称“主题教育”)。“主题教育”与中小学思政课结合,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与学校的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使主题教育活动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主题教育”要求:1.把主题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落实到“三全育人”“铸魂育人”的过程中,努力把中小学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2.把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使每一名师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实践活动资源,不断创新载体方式,使教育活动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4.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阐释,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三)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云南中小学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深入学习各类文件和会议精神,做好宣传工作,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弘扬和践行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要求:1.抓党建引领,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想根基。2.抓政策支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3.抓阵地建设,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4.抓教师培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力水平。5.抓活动载体,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良好氛围。6.抓典型培训,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7.抓意识形态教育,凝心聚力守好思想建设高地。

  二、云南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经验

  (一)工作形式多样

  当前,云南中小学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做法主要通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工作基础,让两项工作互相带动、互相促进;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坚持不懈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示范学校开始,逐步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普及范围和程度;工作形式多样,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增加工作交流渠道。

  (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核心要求是培养广大师生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各地中小学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中小学师生的特点,尽可能准确和适宜地表述和理解“中华民族”,引导师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和讲好故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如何让“中华民族”形成一个自在的“共同体”。

  (三)全面认识“中华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云南中小学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为了让师生们更容易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涵盖的范围,引导师生把握好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分辨哪些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

  三、云南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结合云南省情,丰富工作形式,高质量推进教育工作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18个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0个民族乡;有16个跨境民族,在边境和抵边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率高达70%以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中国的15个特有少数民族的80%以上人口分布在云南境内。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三多一体”的民族省情(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决定了云南开展民族工作的特殊性。云南中小学开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在结合中小学教育工作性质、特点、目标开展工作的同时,重视结合云南“三多一体”的省情,根据各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利用云南的历史文化,挖掘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各地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爱国主义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方式和载体,增加丰富的宣传教育方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多做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工作,使“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快实现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师生化、特色化、实体化和常态化。加强中小学对云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型案例和事迹的经验总结,加快相关工作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形成丰富多样的成果资料,并向全省和全国推广;加强中小学的交流学习,及时了解和解决铸牢工作面临的任务和问题,加快适应深化铸牢工作的具体要求,增强铸牢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质量开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二)从历史观和民族观认识中华民族

  云南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既要尊重客观历史事实,也要根据云南“边疆”“民族”的省情,结合中小学师生的特点,让学生逐级、逐步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组成的,在共有文化、共享精神、共有特征等方面高于56个民族的更高层次的一个共同体。引导学生先从显而易见的民族服饰、语言、节日和生活习俗等内容开始,培养学生先了解本班、本校和本地民族的基本情况,再由此扩大到本县(区)、本州(市)、本省和全国的民族情况。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还包括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历史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但已在中国大地上消失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56个民族在彼此之间共同性不断增长的客观事实基础上,各民族亲如一家,共同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有文化趋近的更大范围的人群(实体)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内要让师生从历史观和民族观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的由来和发展,巩固团结,奋发图强;对外要培养师生从全球的视野来思考“中华民族”对维护世界和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和使命。

  (三)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云南中小学要根据“中华文化”的特点做好“中华文化”的学习普及工作:(1)中华文化具有整体性和政治性。“中华文化”既包含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又是在各民族文化之上,拥有国家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等的国家文化和政权文化。(2)中华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56个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真正落实“三全育人”和“铸魂育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3)中华文化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多宣传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4)中华文化注重文化的交融,体现民族团结进步。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各有优点和特色,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佶丽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