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正太: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时间:2023/1/13 16:53:37|点击数: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入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总体目标上,“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在具体路径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
从内涵上看,美丽中国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之美。自然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美丽中国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生态伦理观,其目标是要构建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推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所以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护好蓝天绿水青山,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之美。
二是人文之美。人文之美,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合理念。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和”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因素。“和谐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有必然联系。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中国的核心,是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生之美。
三是和谐之美。在美丽中国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真诚和善良,创造出主动维护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民参与其中,共同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添砖加瓦。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最高层次。这其中既包含了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从以上三个层面中可以看出,美丽中国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能够改变社会关系,促进人类更加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忽视了生态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解决了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的矛盾问题,美丽中国的概念应运而生。现代化的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智能化自动化和机械化,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美丽中国思想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会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向往。在这种形势下,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成为未来人类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中国理念是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和创造性的新路径、新方法。
二、美丽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从以上内涵中可以看出,美丽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美丽中国战略的理论支撑。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也正是基于此,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反思,其主旨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在美丽中国理念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一些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主要表现在,人类要对大自然有最起码的尊重,其行为要符合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承担违反规律的后果。因此从方法论上来看,美丽中国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确定和巩固下来,强调人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还要保护自然,从而共同实现和谐发展。
美丽中国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和重要补充。美丽中国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体现了生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在实践中,美丽中国既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又强调自然环境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为社会生产提供了保障,自然与社会也从而得以结合。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平稳运行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论。
三、美丽中国建设成效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社会各界力量越来越重视环保事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不仅成为一种共同理念,更是在实践中达到了高度的认可。在环境保护中,在生产方式调整中,在生活方式选择上,绿色环保正成为广大国民的共识。广大群众的生态治理理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察和民间监督不断深入,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正在不断增强。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成效。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落地实施,我国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三五”期间的生态环境指标和污染防治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十四五”期间的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方面这离不开国家从法律法规层面的再发力,另一方面,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种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从实践层面得到了保障。全社会上下各界共同努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共同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和污染防治,取得了肉眼可见的良好效果。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显著。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自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划定了特定的区域开展自然生态保护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到2020年为止,我国已经建成2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全国各地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案例参考。当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已初具规模,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受到有效保护。
最后,国际环境治理影响深远。在客观研判全球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我国采取了正确的价值观与负责任的态度,在国际环境问题治理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一方面,我国的生态治理理念和生态治理行动对国际环境理念的普及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履行生态保护国际义务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到各项国际环保组织中。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同时这一承诺也被纳入到我国的“十四五”规划,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绿色环保项目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与周边国家一道共同实现绿色转型,共同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并不稳固,一些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完全恢复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生态保护困难重重,草原、湿地和沙漠的治理仍缺少一定的规划,生态红线的落实并没有贯彻到底,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性的海洋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仍是全人类要共同面临的迫切难题之一,全球各国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形成有效合力。这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根本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正确理念,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构建高效、文明、和谐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全球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代人类的时代使命。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民族文学研究所 旦正太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