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青: 学者郑晓云和他的“文化认同论”
时间:2018/9/28 16:33:33|点击数:
一本研究文化认同问题的学术著作,能连续再版三次,而且每次出版都引发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至今已被引用了430多次,在中国能取得这样影响的学术著作不多,这本书就是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郑晓云研究员的《文化认同论》。
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民族学所所长郑晓云研究员近照
这部专著的第一版于1992年出版,原名《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出版以后引发关注和好评。第二版出版时根据出版社的建议改书名为《文化认同论》,第三版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订并增加内容而成。这本书深入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新内涵和中华民族当代的文化认同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郑晓云的学术成果十分丰硕,身上有很多光环,他在担任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院长助理、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的同时,还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专家,也是法国水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社会科学界极少的海外科学院院士之一,2017年被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郑晓云为学博雅通识,为人谦和持重。 最近笔者有幸拜访他,和他聊一聊“文化认同和我们的时代”。郑晓云从全球到中国广阔视野中纵谈了他对当代文化认同的理解。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也是人类对自己文化的归属性意识。文化的根基是民族、地域、国家,因此文化认同是植根于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可以随着时间和周边社会环境变化而被重构的要素,因此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文明背景下文化认同也是一个被不断重构的因子。人类的文化认同可以从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扩大到全人类共同文化的认同。因此文化认同不论对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乃至以前人类来说,都是一种既有助于保持自己的文化边界,同时又影响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是郑晓云对文化认同作出的一个粗略定义。
文化认同是当代社会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子之一,也是学术研究最具有前沿性的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最热的话题。郑晓云认为,在当代全人类面临着诸多的社会挑战和问题,包括大规模移民、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全球化和国家整合过程中带来的文化、宗教、族群冲突、民族文化发展危机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族群和解和谐等等问题,都涉及到文化认同。如何构建人类在共同利益上的更广泛认同、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间达到更多的认同、在一个国家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就国家的发展和重大利益关切形成共同的认同意识,对于世界和平是非常重要的。
郑晓云说,2018年6月2日他在乘坐飞机前往欧洲的途中,看到了纽约时报上面刊登的一篇文章《宗教符号的世俗利用》,探讨的是传统德国社会中大部分的社区,其社会价值也是基于基督教之上的,作为一个国家的传统基督教的符号在公共场所包括政府机关和学校都会被悬挂。可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大量的穆斯林移民进入德国,他们被安置到不同的社区、学生进入当地的学校学习,他们都不得不面对对基督教符号的尊重和仪式。新的移民对于当地社区的价值和基督教仪式的认同成为了移民融入、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郑晓云说他曾经和很多专家探讨了欧洲的文化认同现状问题,认为除了生计以外,冲突最大的仍然是大量的移民涌入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冲突和融合问题,也就是文化认同问题,这才是长久可能影响到欧洲发展的大问题,这种冲突的挑战远远大于生计问题。郑晓云说:“对于今天的欧洲来讲,数百万的外来移民的生计还不是根本的困难,最大的挑战是是否能在最广泛的基点上达到外来移民和当地人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至少表现在文化上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如果不处理好文化认同问题,未来的欧洲将是一个不和谐的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国家实现了独立、也有很多国家分化重组。一个国家要实现长久的统一和稳定,内在的文化凝聚力至关重要,这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核心的要素。很多国家都经历或者正在经历重构国家文化认同的过程。基于国家的文化认同如果不能成功构建起来,那么对于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不利的。
郑晓云说,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技术推动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全球化促使不同的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层面上加快流动, 带来了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全球文化流动可能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带来冲击、同时也可能带来文化发展的机遇。因此全球化对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过程。就文化认同而言,全球化弱化了文化中心现象,也可能使地方性的,或许相对于“中心文化”而处于“边缘”的文化认同得到增强,这种地方性可能表现为民族性、地域性,也可能是宗教性。因此一方面人类可能在共同文化利益和诉求上达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另一方面地方性的文化认同也不断在增强,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文化冲突,过度强化的地域性文化认同也有可能到来是文化封闭、对抗和分离。但是地方性的文化认同的弱化,又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们丧失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在当代如何把握住这一对矛盾,对人类和平来说非常重要。
他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城市化这社会中,移民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是一种风潮,即便是一个国家之中从农村向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移民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大城市中移民甚至超过了50%。新的移民如何建立新的乡愁,如何构建对新生活环境的地域性文化认同,构建起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归属意识和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和谐最重要的基石。郑晓云说,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不同,我们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同时各个民族也需要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达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如何进一步强化各民族人民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尤其是在今天台湾还没有最终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仍然存在着国家意识的分歧、国内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分裂势力,都表明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仍然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在郑晓云看来,文化认同既包括了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也包括了对于人类共同创造并且享有的文化现象的认同,包括了对于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以重大问题的共识,例如和平与发展、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等等。从全球范围来说,人类不在一些涉及到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上达到共识、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不相互尊重,那么人类就不可能携手发展,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这个世界就将可能陷入文化、文明的冲突。他说,我们不能够强求其他民族和国家秉持和自己相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别人,我们也不能接受其他的民族和国家他们的意识形态强加给我们。但是人类却需要跨越这一切达到更多的对共同利益的认同,今天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就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认同。因此如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文化认同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文化认同问题理论研究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积极的作用。再例今天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得到积极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是民心相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民在文化上如何构建起更广泛的认同,是民心相通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无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还是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文化认同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文化认同问题是今天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发展势态,深入研究增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对于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系李映青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
(本文转载于中国日报)
来源/作者:中国日报/李映青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