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晶: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时间:2022/11/3 9:59:18|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和守护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种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成为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沃土和根基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和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独特的文化内核,开创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和模范样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要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传统文化问题上的一次飞跃。2017年初,《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深刻体现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9年9月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为按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容和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滋养。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

  讲仁爱。《论语·颜渊》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中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西铭》中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都是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讲求仁爱,追求至善,这是个体提高道德修养,社会倡导友爱互助、向善向上道德风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精神。重民本。民本民生自古以来就是治民兴国的重中之重。《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新书·大政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这些思想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思想资源。守诚信。《尚书·尧典》中,有赞扬帝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记载,《尔雅》释曰:“允,信也;允,诚也”;《礼记·祭统》中说:“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论语·为政》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中道德建设的重要要求。崇正义。“正”具有正当、合适和公正之意,“义”含有正当、应当和适宜等多重意思。《论语·为政》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重于利、义在利前,是古人一向推崇的君子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孟子》开篇指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大略》说:“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被后人誉为“真三不朽”的王阳明先生,为世人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教诲。“崇正义”不仅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并与“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相承接。尚和合。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合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与首要价值。“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礼记·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谐、和顺、和美、祥和、融合、合作等意义由人类推及自然万物,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宝贵启示,也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本质要求提供了思想智慧。求大同。天下大同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礼记·礼运》中描述了“大同”的社会状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为人类提供了处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和谐共处的范例。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求大同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高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中包括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和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吸收,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思想根源和文化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思维方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系统、整体观念的朴素思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从系统、整体的视角来思考世界本原和人生意义,在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时注重着眼全局。这种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要求人们全面整体把握、看待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并从中发现规律。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个地方都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方式,例如:“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现实,强调个人应通过自身求实、务实的积极努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极力宣传他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经世致用”一词,倡导学习、仿效古人的文章和行事,以治事、救世为急务。他们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的具体内容。“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维特点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实、务实,经世致用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传承和践行。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凸显了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引用《周易》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名言,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警示大家要保持忧患意识,看到那些尚未出现而即将出现的问题,防患未然,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从容应对,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样的底线思维,体现为一种决策智慧、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保持底线思维,做到喜不忘忧、未雨绸缪,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务实思维、底线思维,以及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执笔: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杨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