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胡晶: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21/1/19 14:52:09|点击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是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经济社会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建议》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新进步。这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更为世界提供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中国实践。

  一、深化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从古至今,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产生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实现高经济增长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的问题,也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明确将绿色发展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深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很好地诠释了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即不仅要经济的发展,也要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两者发生矛盾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先于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想,清晰指出生态环境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条件。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不是要求我们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这是对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指明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原则,即:通过在技术、政策、制度、教育、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生态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生态化。

  二、积极推进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绿色、可持续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必须调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既要创造充分的物质、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以农村发展为例,有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一是当前农村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导致土壤出现退化、板结问题,还导致水体受到污染,更影响农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隐患。二是农村养殖中饲料的化学品添加和排泄物的处置不当,不仅导致相关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同时也带来周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问题。三是农村生活污染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在一些江河上游和水源地的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基础设施和相应的运营管理体系缺口还很大,农村环境治理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首先,要继续强化生态优先、科学布局、规划先行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其次,要坚持节约资源的根本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此,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再次,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赫尔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等工程性手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通过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耕地休耕轮作、城乡生活环境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污染防治等政策性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三、强化落实制度保障措施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除了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制度和政策法规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国家环保督察制度等相继出台,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力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应看到,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实现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完善这些制度,一方面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监管。另一方面继续推动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建立有偿出让制度,推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

  第二,坚持实施和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行使加以限制,可以有效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等问题,确保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在空间布局上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进一步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制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点内容。建立和完善资源公平交易、有偿使用和全面节约的市场机制,使价格信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需格局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资源高效配置、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通过必要的创新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贸易政策,促进绿色创新,实现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进一步完善鼓励和保护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财税政策和市场监管体系,扩大绿色产品生产和供应,拓展绿色消费市场,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

  第四,努力完善环保配套制度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排污成本低、浪费成本低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同时通过技术标准、总量控制、等非价格手段,激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此外,通过强化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措施,也有利于推动绿色成为地方发展的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内容。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 胡晶)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