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崔江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促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2/11/22 14:50:54|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角度出发,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已被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来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应有之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紧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把防止返贫作为底线,健全返贫监测体系、帮扶体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返贫影响因素综合治理;坚持创新发展,发挥集体所有和集体经济的优势,推动产业、就业、资源配置方式革新,拓展脱贫人口发展空间,促进乡村振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群众是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要坚持短板理论,加快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现代化。

  二、共同富裕离不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具体抓手,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擘画了2035年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宏伟蓝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三、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返贫致贫综合治理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返贫监测体系

  一是强化返贫自我识别,用好线上监测预警。广泛宣传“找政府”信息平台的使用方式,发挥好线上监测平台及时、跨时空识别优势,引导脱贫群众开展返贫自我识别,及时掌握脱贫群众返贫情况。二是发挥组织建设优势,坚持线下监测相结合。通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村民代表等,加强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线下监测,重点加强自然灾害、新冠肺炎、市场冲击影响严重地区监测。

  (二)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兜底扶持

  一是加快产业风险分担机制建设。率先在脱贫地区、脱贫人口中推广农业生产自然灾害保险,建立覆盖全面的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加快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保险发展。依托产业后续扶持资金,对参保的各类主体包括脱贫群众、保险公司进行扶持。

  二是多措并举筑牢就业“防火墙”。应对新冠肺炎冲击常态化,经济下行压力导致的就业困难长期化,以及智能化生产导致的机器代替人工趋势,倡导“工农兼顾的灵活就业”思路。鼓励脱贫地区根据省内外、工农业用工规律,如春节后省外工厂“用工荒”、6~10月省内农业“用工紧”的规律,分类、分时段推进劳动力就业帮扶。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以公益性岗位托住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出路。

  三是筑牢社会保障兜底屏障。发挥社会保障阻断返贫风险的最后屏障作用。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在脱贫攻坚“提标准、压缩对象”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象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范围。

  (三)坚持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关键之举。脱贫攻坚阶段,个体能力素质提升、扶贫方式优化和文化治理三个方面的举措促进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坚持内生型发展道路,进一步转变治贫模式、加强内生动力问题治理。

  一是坚持走内生型发展道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是不同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农村工作的具体抓手,服务于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领导中国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在纷繁复杂的战略举措背后,党和国家要达到的目的是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发内生型发展道路。脱贫攻坚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农村作为发展的目的在打造,改善软硬件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农村群众掌握自身前途命运的能力。这是对后发内生型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但受到脱贫攻坚短期性、运动式贫困治理的限制,脱贫地区后发内生型发展道路仍然没有完全确立,对外部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探索脱贫地区内生型发展道路的实现方式,政府帮扶资源投入与帮扶项目应侧重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既要关注脱贫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要关注下一代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进一步强化农村适用技术、劳动力技能技术培训,加大教育扶持力度。

  二是推进治贫模式变革。脱贫攻坚阶段,政府主导的治贫模式下,贫困治理更多是自上而下的运行,包括资源下拨、责任下移。只有贫困人口识别与确认是自下而上的运作。这种治贫机制本身建立在责任层层下压及压力型管理体制之下,基层主动作为的空间不足,尤其是发展需求的整合与向上传递不足。导致扶贫对象发展需求与扶持脱节,积极性不足,压制了脱贫内生动力的形成。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要压缩政府作用空间,拓展群众参与空间。要把政府职能放到政策制定、资源保障、公共服务上来,而不是贫困识别、贫困户发展规划、贫困户发展动员等具体工作上。同时,要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尤其是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教育提高脱贫群众生存技能,通过医疗改善脱贫群众身体素质,通过科技赋能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三是要加强内生动力治理创新。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优势,以村规民约及其执行的刚性作用为基础,发挥好社区舆论的作用,更多借助柔性措施,进一步推动脱贫群众观念变迁,消除等靠要思想。

  (四)转变帮扶思路,突出内源性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整合脱贫地区、脱贫村社内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坚持走内源性发展道路。

  一是发挥集体作用,筑牢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发展空间。按照“利益共同体、制度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逻辑层次,加快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加快社区自我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制度共同体;加强文化空间打造,以共同家园为主题,推动价值共同体建设。鼓励安置社区将后续帮扶资金转化为集体资产,就近进行土地流转,产业开发探索,吸纳非农就业困难群众就业。同时,借助后续帮扶资金,成立集体开放公司,积极探索劳务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如送餐服务、安保服务,拓展生存空间。

  二是转变产业扶持思路,加强集体经济扶持。发挥公有制的优势,转变偏重个体的帮扶机制,加大集体经济扶持力度,以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庄内生发展能力,拓展脱贫群众发展空间。全面建立以集体及集体经济为重点的脱贫地区政府资金投向机制。政府投资按照“产权国有、集体使用”的原则,交由集体使用。鼓励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带领村民广泛发展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三是加强培养,为农业农村发展留住人。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提前谋划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问题。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劳动技能及农业生产情感培育体系,让更多的孩子或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爱上农业,掌握农业生产技能,为乡村振兴留住人,储备好人才。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   崔江红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