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熊馥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间:2022/9/22 16:35:03|点击数: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发展和前进的牢固纽带,直到近代还因其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为世界羡慕。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历次与外敌的斗争中均告失败,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历次救亡图存运动也没有能够拯救中国。溃败之余,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涌入,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和先进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甚至主张完全放弃传统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价值根基,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彻底否定,也使得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逐步崩塌。

  在这种民族危亡、文化陷落的历史背景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孕育出的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将党的建设和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带领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产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道路中的作用,他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践的历史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不断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从而涵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和发展,为中国道路提供了文化依据。历经百年探索,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外部世界文明的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把握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入手。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文化自信的思想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旗帜与价值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所孕育的。在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文明发展中,培养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文化根基,是我们屹立于世界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不断的创造和转化发展中融入当代文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独特标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动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我党的独特的精神标识,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联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引领中国人民在各个阶段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恢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这些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了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动能。

  兼容并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党从不故步自封。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理论的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世界相结合,带领中华民族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建设和改革年代,中国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积极采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与其他文明平等开展交流对话,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种开放包容、兼蓄并包的态度,正是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

  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还包括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有力支撑,要坚持用文化自信推动伟大民族复兴之路,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结合时代要求和党的中心任务,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发挥了推动革命与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期,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了理论回答中国问题,解读中国道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是坚持贴近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坚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紧密贴近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发挥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三是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建设也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其中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既要坚持民族性,也要体现时代性,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四是保持对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对自身文化越是自信的民族,越是能够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全球连接日益紧密,文化建设也要开放胸怀海纳百川,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通过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执笔: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哲学所副研究馆员 熊馥译)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