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泠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时间:2021/1/8 16:09:25|点击数: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的一次重要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一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二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四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五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

  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确实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依法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激发人民的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和方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加强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要坚持在发展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协调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本、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重点建设法治政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决打击黑恶势力,让城乡安宁、群众安乐,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要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应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要加强国际法治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动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统筹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丰富、科学、系统的法治思想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贯通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理论与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纲领性文献,将更好地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好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央组建了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以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精神为指导,按照《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经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正处于“十四五”时期,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和法治建设进程以及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相协同。要统筹推进国际治理与国内治理。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尊严和核心利益。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建设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制度,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要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深刻认识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要切实尊崇宪法,严格实施宪法。要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恪守法治原则,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建设,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民族文学所研究员 杨泠泠)

来源/作者:云南机关党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