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余海秋、尤磊、柳小勤:着力健全云南制造业人才培养机制

时间:2023/2/13 9:43:00|点击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加速,云南省制造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急需培养和锻造大量创新、研发和技能型高质量人才。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全面提升人才交流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建立健全云南省制造业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云南制造业人才,为“科技强省”“工业强省”提供人才支撑。

  云南制造业产业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校际合作效果的评价有待深化。学科和专业建设目标模糊化,直接“复制”东部院校经验,与云南省“十四五”先进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规划、绿色经济等需求的结合度不够。对云南省产业人才需求的宏观考虑、合作效果检查和激励制度、成果评价体系和约束监管等有待深化提高。

  产业发展从校际合作中获取支撑不足。省部、省校合作与新兴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结合度不够。以机床行业为例,目前云南缺乏智能数控系统和高精数控机床集成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而具备中高端数控系统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院校与省内高校的合作深度不够,云南难以从省部合作中支撑高端数控装备的补链延链。

  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需求不对等。目前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与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例如,近年来机械、化工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很大,而云南省大多数学科的研究课题主要以传统动力汽车、通用设备为主,对新能源车辆和动力电池设计、电池材料、运维管理等学科和专业的培养方案相对滞后。

  对东西部人才培养的差异性认识不足。云南在传统优势产业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既需要技术和市场视野融合的高端产业领军人才,也需要能够从事研发和创新的科研人才,更需要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量技能型人才。目前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紧密。

  培养云南制造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强化工作联系制度。细化检查机制和奖惩机制,建立退出增补机制。同时,为保证合作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省校合作项目,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领域相关合作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针对高端数控、汽车、现代农业、冶金等产业对装备和产品的补链强链和延链增链需求,构建一个包含省内外高校、研究所、企业在内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平台,汇聚企业和产业对“智能+制造”的技术、人才需求和产业化困难,与东部高校“一对一对接”。

  构建高质量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研究型高校,应加强科研投入,利用产学研创新基金、云南省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资金平台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对于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实践层面的教学,通过社区学院、产业学院、引校入企等模式,鼓励合作高校与企业联合参与人才培养。

  灵活引进产业领军团队及带头人。发挥云南在清洁能源、国家级人才申报、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多方面政策鼓励来滇人才成立公司,推动产业发展。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支持产业领军人才的“柔性引进”,在省内高校兼职,降低引进难度。重视团队引进,做好配合科学家团队的博士、博士后等专业技术人才引进。

  提升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能力。借助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在电池材料和电芯的研发能力,结合入滇的德方纳米、亿纬锂能等企业优势,通过与省内智能制造实验室、锂电池工程中心等平台联合,提升科研转化能力,打造电池“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分别系: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泰国所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本文系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重点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昆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一流学科》(编号:KKDA202001003)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