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赵蔚平、廖霞: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时间:2023/1/19 12:55:43|点击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些话语众人皆知、耳熟能详,但这三者整合为一个基本理念,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这一理念。其后,在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中进行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也升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

  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理念的形成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认识的结果,肩负着时代性和历史性的使命。尊重自然是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要做到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首先要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自然是生态之母,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生活原料,形成人类发展壮大所需的环境条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保护力度显著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方面。面对突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上弯路”,“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顺应自然是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必然要求。“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以时”“顺时”等观念,就是指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来进行生产活动,取之应有时,用之须有度。我们强调尊重自然,是因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其先在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如果轻视自然、藐视自然,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而不思回报与保护,必然会遭到自然的反噬。“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最终要落实到保护自然的具体行动中。自然并不是一个用之不竭、毁之无害、弃无不容的大容器,为追求经济发展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是一种以付出更大代价而获取短期利益的模式,要修复对自然的伤害,人类往往需要付出十分巨大的代价。“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强调保护自然,是因为自然界包含着许多生态系统,其系统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护自然。从生态就是生产力的“两山论”到生态就是福祉的“民生论”,再到生态就是引擎的“创新论”,突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纵览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可以深刻体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取得的瞩目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极为显著,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渐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2016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建设理论,这些生态制度约束是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了40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和改革方案,要求严守“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保护红线、坚守“最严格、最严密”的法治约束底线、恪守“不能越雷池一步”的责任划分界线。

  其二,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逐渐成为常态。很早以前,习近平同志就形成了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也阐发了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而“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加快了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逐渐发展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向简约、绿色的方向转变,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已成为大多数人秉持的价值理念和追求的行为范式。

  其三,在国际合作中地位日益凸显,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到“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一步步走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就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并指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的倡议;在COP15大会上强调共同携手“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重要讲话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大国思维、全球视野、国际眼光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身份,也体现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语境中为全人类的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反映了人类与大自然最合适的相处之道——和谐共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为新时期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并具体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四个方面对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安排部署。未来,我们将以此为依循,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积极关注抓好重点领域,确实将各项政策部署落到实处,既要坚持系统观念,也要做好目标分解,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还自然以和谐、静谧,擘画美丽中国的恢宏画卷,昂首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   赵蔚平  廖霞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