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福泉:让文学助力纳西族社会生活 ——促进纳西族文学创作繁荣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3/3/16 15:32:40|点击数:

  改革开放以来,纳西族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和老中青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翻译者。丽江获得了3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之邦、旅游胜地。可以说,巨变的时代给了纳西族很多的机遇,而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直指人心、直指心灵的精神产品,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是否繁荣发展,是否有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的高度。

  2021年6月1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丽江现场办公会,明确了丽江市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觉得,我们在思考纳西族文学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时,也应该把这3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围绕“讲好丽江故事”的主题,我提出如下一些想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讲好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过程中的丽江故事

  丽江的国内外知名度在改革开放后大为提升,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到丽江欣赏丽江的壮丽山水、风土民情;有不少的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博士、硕士、本科学生等来观察丽江、研究丽江;有很多的文学艺术家来写丽江、画丽江、讴歌丽江。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出现了英国人拍的纪录片《云之南》风靡全球,成为经典记录片,这个影片中的几个丽江的各族主人公也广泛为世界各国的人所知晓。张艺谋在丽江拍摄的故事片《千里走单骑》所反映的父子恩怨和父子情,以及丽江的淳厚民风也脍炙人口,成为杰作。张艺谋编导的《印象丽江·雪山篇》汲取丽江的民间艺术素材进行创作,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文化富民的成功之路, “印象丽江”也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家阿来写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进入了我国人教部编写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电视剧《木府风云》发行到了60多个国家,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和艺术的优秀之作。据“百度”介绍,《木府风云》是央视第一部收视率破2亿的电视剧。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证明了丽江是产生文学艺术优秀作品的一个天设地造、资源富集的宝地,丽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神奇的历史和精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习俗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丽江产生了无数神奇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本土民众的,有的是本土与外来的人和事物互动而产生的,每年有几千万的旅人和游客来丽江,他们与丽江人互动,留下了很多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值得文学家们去挖掘,创作出好作品。

  二、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和谐的故事

  从历史到现在,纳西人中产生了无数的俊杰英才,工、医、学、艺、匠,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人物和故事。老人老故事、新人新故事都值得好好采风、收集素材、进行创作。

  当下,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理念。这方面,纳西族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仅从明代以来至今的丽江古城而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大研古城竟然有230多种姓氏,很多丽江纳西人的祖先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纳西、汉、藏、白等民族相互通婚,共同创造了丽江古城的辉煌。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播放反映明代木氏土司开明睿智、求贤若渴精神的电视连续剧《四方街》,就是根据脍炙人口的明代 “木氏土司三留杨神医”的故事而创作出来的。

  茶马古道上,马蹄踏出了丽江的辉煌,汉、纳西、藏、白等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也产生了很多的传奇故事。俄裔作家顾彼得在丽江8年,写出了长卷散文《被遗忘的王国》,其中反映了各种文化在丽江的交融,各族人民在丽江的和谐相处。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不断重印,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今,丽江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故事,值得我们认真地去采集和写出丽江人的新故事。

  近年来,笔者在丽江市和大理州等地进行调研,在丽江古城的一些社区看到了一些新气象。比如,丽江古城大研街道北门社区居住着纳西、汉、藏、回、白、彝、傈僳、普米8个民族的居民以及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的外籍居民,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但都能相互尊重、相帮互扶、和睦共处。丽江大研古城文林村也住着纳西、汉、白、藏、普米等族居民,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和谐,一起欢度纳西族的火把节、放河灯的祭祖节,还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社区藏书楼,村里有纳西古乐和传统歌舞队等。2018年,北门社区被列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9年,文林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丽江大研古城是我国第一个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镇,各民族和睦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传统正在文林村和北门社区延续着,这已成为我国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且有创新发展的“丽江经验”。

  当下的纳西族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更为突出。有很多来自山南海北的人融进了丽江,成为“新丽江人”,甚至还有外国友人与丽江人通婚,成为新丽江人。不久前在网上疯传一个在丽江读幼儿园的“老外”“唔三友”说一口流利的纳西话的视频,被点赞无数,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三交”的故事。类似的故事,在丽江是不少的。明、清以来至今,纳西人广采博纳、胸怀宽广的开放态度,茶马古道上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又产生了新的故事。而改革开放促使更多的人走进丽江,与丽江人进行交流交往,谱写了新的丽江篇章。这些都是文学创作工作者进行创作的源泉和题材。

  三、讲好纳西族致力于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感人故事

  古往今来,纳西族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哲学理念和生态观。东巴文化中“人和自然是兄弟”的理念早已脍炙人口,难得的是,这样的哲学理念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的故事表现出来的。

  在纳西族聚居的各个地区,都有很多关于人们制定乡规民约保护环境、人和自然保持和谐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把纳西人的信仰、对自然环境的敬重、感恩等融为一体,反映出纳西人把自然视为兄弟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纳西族先民很早就在金沙江两岸居住,因此,金沙江在唐代就被称为“麽些江”,“麽些”就是汉文献对纳西族的称谓。“丽江”之名始于元代,因金沙江而得名。占长江长度七分之一的金沙江是纳西人的母亲河,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与丽江各族人民休戚与共,丽江的文化也与金沙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1984年,丽江金沙江沿线的纳西人就自发开始了沿金沙江岸防护林的工程,仅本地人和自宽、张小桐等种植防护林就上百万株。通过长防工程建设,丽江市增加了森林面积9.8万亩。迄今,丽江长江第一湾的本地民众已经种下了350多万棵金沙江柳树,在江边形成一道郁郁葱葱的绿色生态走廊,为下游民众的安居乐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位于金沙江“元跨革囊”渡口附近的丽江市宁蒗县拉伯乡是个贫困乡,总人口10574人,有汉、普米、纳西、傈僳、苗、壮、藏等8种民族。拉伯乡的各族人民坚定地保护森林,森林覆盖率达79%,是宁蒗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我在调研中获悉,拉伯乡已经对境内3.2万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做了登记造册,进行了有效保护。拉伯乡历届党委、政府和民众历来重视保护森林,经过干部群众许多年的努力,换来了今天这样森林茂密、山青水绿的好气象,形成了长江上游的一道绿色屏障。

  我于2017年7月去九河乡河源村和金普村进行调研。九河乡河源村委会地处老君山腹地,位于九河乡西南面,是老君山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海拔2600米至3000米。河源村境内居住着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共有14个村民小组,513户、2145人。笔者在河源村调研时获悉,河源村的森林覆盖率竟然高达90%。这与九河乡党委、政府和河源村委会的有效管理以及群众爱山护山的自觉行动密不可分。

  类似很多的丽江故事,反映了纳西人呵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感人事迹,这些应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四、讲好纳西族美丽乡村的故事

  乡村是纳西族从古至今的重要生活空间,我们应结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丽江现场办公会时明确提出的丽江市要努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这一条,从文学的角度聚焦乡村,写出纳西族的乡村故事。

  我多年在纳西乡村进行田野调查,知道在乡村有很多动人的人和事,也有很多的变迁。乡村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比日新月异的城镇更有别样魅力。比如,我多年跟踪调研的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文海村、束河古镇、塔城的巴甸村、署明村和洛固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20世纪以来这些村落的巨大变迁,其中都有很多故事。

  从区域来说,比如,我们可以写金沙江流域的很多故事:“美女之星落在塔城”之说的塔城乡、塔城纳西族与藏族的交往与交融、纳西族民间艺术与藏族民间艺术的融合如“勒巴舞”“朵翀”等;玉龙县宝山石头城和奉科镇一带丰富多彩的历史和当代故事;迪庆州金沙江边和澜沧江流域的纳西族的故事;澜沧江流域纳西族如西藏芒康盐井纳西族乡的故事;迪庆州佛山乡巴美村坚守纳西母语至今的故事。

  从东巴文化传承方面而言,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等是保留东巴文化古风古俗比较突出、基层东巴文化传承搞得比较扎实的社区。玉龙县塔城乡署明村、鲁甸乡的阿时主村、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等都各有特点。

  从纳西族著名的民间艺术作品传承的角度而言,如古城区大东乡的“忍美磋”传承、塔城乡、鲁甸乡的勒巴舞传承、玉龙县黄山镇的白沙细乐传承等都是可以写好故事、讲好故事的社区。在这方面,可以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写一些纳西族保护非物质文化与申遗成功的典型案例、纳西族非物质文化传人的故事。

  五、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从电视剧《木府风云》来看,纳西族有非常丰富的历史题材,比如,纳西先民从河(黄河)、湟(湟水)流域迁徙到现在聚居区域的历史。唐代,纳西族先民建立的越析诏与蒙离、蒙舍、邆賧等诏都是7世纪中叶起逐渐出现在云南洱海(即史书记载的西洱河)地区的民族政权,史称“六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越析诏兵强马壮,有名声远播的兵器铎矟,削铁如泥,据说是陨铁所锻造的,威震四方。

  明代木氏土司在滇、川、藏地区促进各民族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的辉煌成就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大事,以及如木增、木公等著名的“木氏六公”充满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木氏土司在藏地的经营,纳西族与藏族之间关系,都是可以创作历史剧的好素材,王丕震先生就曾创作过一部历史小说《木天王》。取材于木氏土司题材的创作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此外,徐霞客、洛克、李霖灿、吴冠中、沈从文以及受洛克影响的美国大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等对丽江情有独钟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学者,都是可以用文学作品来加以塑造的人物和故事。

  《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提升“文化丽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4年)(征求意见稿)中,“行动计划”分“红色丽江”“乡愁丽江”“创意丽江”等几个部分。文学艺术创作也应与这些内容相呼应。“红色丽江”三年行动计划中的第一个内容,其中围绕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丽江、滇西北革命根据地、张桂梅精神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都比较丰富。这里,我提一点补充建议,丽江的民众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很多殉国烈士,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战死沙场者近1000人,永胜500多人。抗战14年,纳西族就有李汝炯、木壬林等中将;刘赞先、和庆善、和诚钧、和殿邦、周咏南、傅恩泽、木翠华、李泽阳少将;杨煜明、杨辉汉、和振威、张念祖、杨奉生、和泗泉等少校团长,上百名校级军人率部战斗在各大战场奋勇杀敌、立下了军功。仅台儿庄一战,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记载,为国捐躯的丽江籍官兵有名字记载的就有111人。

  此外,丽江还有完整的飞驼峰航线的飞虎队机场,还有抗日战争期间在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支援抗战的“工合”运动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1992年至1995年,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原丽江县政府和加拿大西门弗雷泽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在丽江实施《丽江工合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前景》项目,项目的目的是发扬抗日战争期间由路易·艾黎等率先发起的影响深远的“工业合作化运动”(简称“工合”),在上述中加合作项目的推动下,丽江县政府于1993年4月成立了丽江县民间合作总社,促成了一批合作社及股份合作社企业。

  鉴于丽江有这么丰富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议可把“抗日战争”内容列入“红色丽江”的内容中,借鉴昭通市、保山市等地打抗战品牌成功的经验,作出丽江抗战文化的特色,使丽江的抗日战争历史文化也成为“红色丽江”的内容之一,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也是难得的题材。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一些典型的人和事、纳西人的各种才艺人物、杰出的工匠等等,也是文学创作的好题材。

  六、关注纳西族当代社会和文化变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丽江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可以用小说和纪实文学作品的方式表现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变迁,比如,丽江城乡衣食住行民俗的变迁;丽江古城在旅游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作用下留住原住民的难题和再造当代古城魅力的难题与考验;丽江城乡不同年龄群纳西人的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变迁和差异;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制文化习俗在旅游发展中的当代变迁等。

  社会性别的当代变迁也值得作家们关注。除了关注本土的两性社会角色之外,还应关注走出丽江的纳西族妇女。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纳西族妇女嫁到了浙江等省,她们在异乡调适自己的生活与文化,适应新的环境,有些纳西族妇女在外面非常成功,比如,嫁到绍兴的纳西妇女和锡琼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她还是绍兴市柯桥区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福全镇福全山村村委委员、妇女主任、乡村医生。和锡琼获得了众多的荣誉。2014年、2011年分别荣获浙江省、绍兴市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7月,荣获绍兴市首届十大杰出女性提名奖荣誉称号; 2013年获浙江省“最美基层民族干部”“风尚绍兴最美人物”荣誉称号。以和锡琼为代表的一批纳西族妇女,把纳西族的民间文化、三多节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带到了绍兴等地。这种变迁是值得作家们加以关注、用文学艺术作品加以表现的。

  七、关注当前纳西族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文学作品的使命之一,就是写出当代社会和人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起到直面现实、正视困难、以利再战、描绘更好的发展前景的作用,所以,纳西族社会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难,也应该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加以反映。

  比如,丽江古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当下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应该有文学作品来反映。我国文学名著《白鹿原》就是通过书写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的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3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变化,这样的创作和写法是值得借鉴的,丽江大研古城这样的文化遗产地,应该产生杰出的文学作品来描写它。

  再如,在学习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如何传承和保护好纳西族文化的载体纳西母语?当下,纳西母语的传承面临着不少问题,坝区和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很多纳西族孩子已经逐渐淡忘了母语。母语的衰落势必影响到纳西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家们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来反映这样的危机和当下一些难得的纳西人对母语的传承,值得认真思考。

  此外,据我所知,藏族、蒙古族、彝族和哈尼族等,都有很优秀的母语文文学创作者,我们纳西族也有用母语收集、整理和创作文学作品的人,但能用当代纳西拼音文字进行创作的纳西作家还比较少,应该鼓励多产生几个能用母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作者,这对鼓励纳西母语的传承、纳西文化精神和乡土知识的传承也意义重大。

  纳西族历来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但这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相比其他一些州、市,纳西族的学校教育也出现了短板,考上大学的学生比例相比其他一些州、市、县,已经相形见绌。如何用文学作品的方式反映这些面临的挑战,用文学形象来鼓舞士气、激励师生。比如,丽江出了张桂梅这样举国皆知的杰出人物、教师楷模,也是励志女杰,如何从她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促进丽江的教育,也可用文学形式进行励志。纳西族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的成长,因此,这也是文学创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纳西古乐曾经闻名遐迩,丽江大研古乐队应邀走访了20多个国家,还应联合国之邀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到北京演出。而这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大研古乐队有不断衰落之势。文化的盛衰有其独特的多种原因,而文学作品如果能写出这种变迁、揭示原因,无论是社会学意义还是文学艺术的盛衰和审美意蕴等,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文学作为塑造民族精神、激扬民心的重要力量,应该起到为当代纳西族的发展鼓起风帆的作用。

  作者:杨福泉(昆明市)

来源/作者:丽江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