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源洁: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
时间:2020/12/10 11:07:39|点击数:
百年交汇,谋篇布局。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十九届五中全会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提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再次强调了民族文化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有之义,也是当前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对于振兴民族文化、夯实文化自信之基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所在,而文化自信构建基础又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上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少数民族地区蕴含的纷繁多样的文化资源对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不可分割的一员,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最大限度挖掘推进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活力,才能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文化自信,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少数民族分布具有高度聚居和交错杂居的特点,不适宜单纯照搬东部地区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20世纪末开始,文化资本化推动着西部地区探索了一条“将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与所获得的外界社会资源相结合转变为推动自身发展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化发展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新道路,这条发展路径“集中表现在民族旅游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城镇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工业等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上”,通过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步实施,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为依托发掘地方自然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健康农产品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布局、发掘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为抓手的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举措和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创新性转化的探索,通过借助来自国家和民间的各种力量将自身“无意识地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有意识地传承”和“在地式”的“有意识地”创造、展演、操练、再造、美化,这种“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通过构建文化自信推动少数民族地文化振兴的创新。
如何实现文化自信的构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必须立足于“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全面推动文化振兴,关键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新型民族关系,基础在于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来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在于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动民族文化自信构建,这也是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面对当代挑战的重要机遇。对此,我们既要做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及有效传承,“在发掘、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关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同胞对于共有家园建设的现实需求及精神需求,探索少数民族对建设共有家园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让所有少数民族同胞共享发展的成果”。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在文化自信构建过程中,必须借助各种雅俗共赏的文化传播手段使文化深入群众,以此来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引导群众在对自身的文化产生高度认同、坚守和弘扬,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对自身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才会有文化自信与社会治理的逐步融合发展。
“内源发展”与“内源创新”是文化自信构建的根本动力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已经旗帜鲜明提出了这些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深刻揭示了民族文化振兴的根本动力在于全体人民。作为文化承载和社会发展的参与主体,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都依托于全体人民,他们的价值取向、实际需求共同决定了民族文化振兴的方向,由此决定了文化自信构建必须重新回到“内源发展”与“内源创新”的道路上来,注重“以个体或群体方式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而带来的自尊。而这种自尊,又是由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能够独立自主、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之道的组织培育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文化振兴在文化自信构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手和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对社会主体具有价值观念整合和思想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
文化自信在社会价值引导和社会教育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黏合剂”,只有在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挑战时能够做到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变迁、社会传承等方面进行自觉地反思、传承和创新,把握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创新规律,“在各类思潮激烈冲突、多元价值相互激荡、文化的大碰撞、大交融的现代潮流中保持意识形态的耐力和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只有通过坚守文化自信,发掘、创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知,通过发挥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增强社会主体的参与度和凝聚力,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方向”,也为实现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振兴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源洁)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