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然:增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自觉
时间:2020/11/10 15:25:22|点击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十四五”时期中国文化建设这一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难看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清楚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具体地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方案,从而充分地彰显出我们党和政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文化自觉。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吸收外来。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得不好,发生动摇和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我国既面临着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性挑战,也面临着内部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适应性挑战,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相互交织,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相互影响,民族形式和外来形式相互碰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就是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等等。概言之,只有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本国历史?如何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决不能离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拋弃传统、丢掉根本,无异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必将丧失自身文化的特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其中,既有针对个体的修身之道,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又有针对国家的为政之道,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等。此外,中国古代典籍中还包含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国方略。诸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正己立德、率先垂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等。这些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人文教养,同时为当代人类解决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从继承性来看,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借鉴和融合历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为此,要善于继承、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发现素材、寻找主题,让中国文化建设因持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永葆活力。概言之,新时代增强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造福于世界人民和世界文明。事实上,中国文化建设越能彰显中国元素,突出继承性和创造性,就越能展现中国特色,从而也就越能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就是因为既坚守本源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不拘泥于哪一家、哪一派的文化,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采取积极学习借鉴的态度,不断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和不同层次的文明对话,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历史昭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广泛吸取外来文化优秀元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该文化才会更丰富、更博大,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反之,在文化上封闭保守、妄自尊大,必然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文化上坚持立足国情、吸收外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加主动地借鉴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开放自信地与之交流和对话,就能从根本上避免文明冲突,实现人类文明和睦共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正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此,增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在立足中国实践、秉承中国立场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国外文化思想中优秀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等,将其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境遇结合起来,使其服中国的“水土”,接中国的“地气”。要始终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自信而有原则地吸收他人之长,不盲目选择,更不搞全盘西化。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文化界的交流合作,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既要借鉴国外文化思想资源的有益成果,也要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真正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总而言之,在“十四五”时期和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历史背景下,增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自觉,仍然要求我们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汲取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凸显。对此,我们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能保障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和开放性,进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者系 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哲学所副研究员、博士)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