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云: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18/10/29 9:51:31|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作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一起,共同成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 文化不可缺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价值判断、行为模式、人类社会中的环境友好关系以及有利于与环境状况相平衡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等。生态文明是一个体系,包括从观念到社会、制度和物质建设的不同层面。但是,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更多体现的是它的文化内涵,生态文明相关的制度建设、科学技术进步、行动和物质建设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生态文化理念的实现。因此,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民众总是基于他们的价值判断、宗教观念、社会习俗、政治关系、生产和生活方式去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和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文化,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文化存在差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中同样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因此,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价值观,以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这些文化意义上的要素,都会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如果这些要素缺位,或者其性质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悖,都将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的文明根本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不可缺位。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缺少文化作为灵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有科学技术、制度、财政、工程建设等的支撑,也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有文化自信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那么我们是否拥有相应的文化基础,能否构建起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些科学论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生态价值观的体现。同时,这些论断也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理解,对我们认识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这些科学论断当然地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生命共同体,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生态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的文化贡献,必将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同。
其次,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和大自然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了中华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体系、制度体系和自然环境的利用治理体系,这些体系也都是一种文化体系。在中华大地上,崇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生命一体观念、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传统信仰、关爱自然环境的行为模式、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各族人民今天仍然保留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尤其是对自然的敬畏观念在今天仍然牢固,文化习俗仍然丰富多彩。因而,在这样的文化传统和基础上,我们完全能够树立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从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中国的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可靠的制度保障、发达的科学技术去支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我们拥有强大的宣传传播体系来支撑公众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从而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倡导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助推力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力量主要体现在社会有正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民众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素养、关爱环境的行为,有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构建起高标准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文化关系,我们应该在下面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让每一个民众都有强烈的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形成更广泛的共识,从而自觉主动地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践行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了建设美丽家园的强烈愿望,人们也就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完整的价值体系支撑,因此一定要构建起基于人类和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上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体系,使人们拥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强烈意识;拥有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算大账和算小账、算眼前账和算子孙账、平衡人类需求和环境可持续的价值判断和考量;拥有以自然之道保护自然、还自然以自然的先进理念,等等。
三是着力提高公民的环境素质。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公民的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着力在提高公民的环境素质上下功夫。公民的环境素质包括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环境知识的增长、环境友好行为的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关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参与以及参与能力的提升等。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四是推动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构建。需要在全社会构建起一种追求生态文明价值的氛围,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让民众拥有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机会和场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舆论宣传,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大众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创办各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节日、仪式乃至于祭祀活动,构建有时代感的生态文化。加快绿色社区和家庭、绿色政府等建设,加快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郑晓云,系MK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K SPORT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作者: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代丽